华平投资中文网站 美国华平投资集团
 

媒体报道

 

华平联席总裁纪杰:“全球合伙人”的中国投资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3年6月1日
 
原文链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30601/081115663822.shtml

赵娜 北京报道

核心提示:与众多PE机构的区域化、多元化运营模式不同,华平却在40多年来一直坚守着“全球一体化”模式的运营,即,全球募集、全球投资、收益由全球LP分配。

2013年5月,华平投资(“华平”)宣布完成“华平私募股权十一号基金”的募集,募资总规模为112亿美元,成为美国次贷危机后募资最多的私募股权基金之一。

根据国际PE调研机构Preqin发布的全球PE募资数据,2012年共有687只基金完成了总额3117亿美元的募集,平均单只基金的募资规模为4.54亿美元,募资时间从2011年的16.2个月延长到了17个月。

尽管Preqin的统计包括了PE基金、VC基金、夹层基金等多种基金类型,基金规模与华平新一只基金不宜比较,但华平在18个月之内完成了112亿美元的募集的速度着实让人惊叹。

5月底,华平的掌门人之一、联席总裁纪杰(Charles R。 Kaye)在北京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采访中,纪杰就华平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团队管理、投资策略、投资决策流程和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今年49岁的纪杰于1986年加入华平,2001年开始担任华平的联席主席,曾在香港生活六年,是华平亚洲团队的发起人和主要推动者。在中国,华平的主要多笔经典投资,如银泰百货、国美电器[微博]、7天酒店、汇源果汁、富力地产、哈尔滨制药等。

团队管理:没有“特殊公民”

与众多PE机构的区域化、多元化运营模式不同,华平却在40多年来一直坚守着“全球一体化”模式的运营,即,全球募集、全球投资、收益由全球LP分配。

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纪杰一直强调着这一策略的优越性所在:“由于华平一直遵循‘同一个基金’的原则,有效整合和利用各地区资源也成为华平的一大优势。(在员工的成长上)我们也没有玻璃天花板,因为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

《21世纪》:华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关注的行业和投资阶段有何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团队之间如何合作,并形成协同效应?可否举1-2个实例说明?

纪杰:华平自从1966年成立伊始,就一直是以成长型投资为主的投资者,对新兴市场机会一直比较感兴趣。我们自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进军欧洲,90年代就在亚洲设立分支机构。华平在新兴市场的投资主题主要以增长为主,而不是“金融工程”。

由于华平一直遵循“同一个基金”的原则,随着华平的全球化,有效整合和利用各地区资源也成为华平的一大优势。

以神州租车为例。人们也许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美国市场的优势和发展经验可为神州租车提供借鉴,可恰恰是一家巴西公司对神州租车更加具有参照性。华平投资神州租车前,经过华平巴西负责人穿针引线,神州租车的管理团队考察了巴西一家租车公司Localiza,和这家巴西公司交流经验。

华平大多数的投资还是主要因为企业发展满足了其本地市场的特殊需求而能够在其市场茁壮成长。

《21世纪》:华平核心团队人员的分工是怎样的?华平的团队一直相对非常稳定,在这背后,对于投资团队的激励是如何进行的?

纪杰:华平全球的核心团队是一个由17人组成的投资经营管理委员会(EMG),两位联席总裁都是委员会成员。孙强是北亚区负责人,黎辉是中国区负责人,他们都是EMG成员。

华平是一家全球一体化的公司。我们全球有180多名投资人员,其中有60多位合伙人。没有任何人是只为一个区域或一个行业工作,所有人都为华平这个同一个公司工作,同一个合伙制的公司工作。我们也没有玻璃天花板,因为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

华平的中国员工和全球其他地域的员工的待遇水平都是一样的。同级别的投资人员,不论你是在中国、巴西还是美国,都是平等的。我们是全球一致,并没有所谓的“特殊公民”。

《21世纪》:华平的投资决策流程是怎样的,给各地区投资团队的授权?

纪杰:我们并没有所谓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在做投资决定时,投资团队会和华平内部具有相关行业经验的成员进行多次讨论。这个决策程序由系列的讨论组成,团队做出的投资决定基于最终大家对某个交易树立的信心,而不是寻求共识。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所有的投资最终是由我和约瑟夫·兰迪(Joseph Landy)签字,但是其实做决定的这个过程正相反。

我们认为,这种决策形式对中国这样的国家尤其适用。所以,我们的投资决策来自于团队对交易的多次深入的、多层次的交流,而不是某一个人。这个投资决策的方式,和那种交易团队只需在尽职调查或准备阶段各干各的、最后向一个完全不了解交易历史的小组或委员会陈述交易,并由投资委员会作出决策的方式不同。

新基金募集:直现LP的满意度

据了解,华平在2012年共向28家企业投资逾23亿美元,并在数家原受资企业中追加了投资。同时,华平继续向旗下基金的投资者派发本金和收益:华平旗下的基金在2012年全年向投资者共派发了62亿美元,2013年第一季度就已向投资者派发了30亿美元。

《21世纪》:过往业绩对新基金募集影响很大。华平十一号基金的募集过程如何?对回报的预期是怎样的?

纪杰:华平11号基金2012年5月宣布第一次募集完成,今年5月宣布最终募集完成,投资者来自于养老基金、国家财富主权基金、高净值人士等多个方面。有许多投资者已跟随我们投资了多只基金,也有一部分新投资者。

我们对基金的回报预期也与我们成立伊始的目标相同,即获得超过股票市场的回报。由于我们的私募基金往往需要几年才可退出,这是对投资者的私募投资相对缺乏流动性的回报。募集基金的过程就是有限合伙人表示他们对华平表现是否满意的机会。正如你所言,市场环境更加困难,我们也经历了起伏,但是总体上来说,我们对基金的募集成绩非常满意。我们也很有信心能够继续为投资者提供丰厚的回报。

《21世纪》:好项目越来越难找,创造价值的需求越来越高,未来十年华平将如何寻找好的投资项目?这么大的资金规模,如何找到好的投资机会,在目前的规模下如何控制风险?

纪杰:第一、华平在中国多年的投资经验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外,华平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正直诚信的行事方式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第二、我们还谈到了华平内部囊括不同行业和地域的“生态环境”,懂行的华平团队在和企业家接触的时候,交流更加顺畅。华平团队所拥有的不仅是本土的知识,还有全球的视野,可为公司提供有价值的帮助。第三、我们的团队规模不大,专业人员能够真正把时间花在业务上。合伙人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行业,更深入的参与各项业务,从而更好的发掘、辨识市场机会。

过去的多年里,我们的投资频率其实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在过去的5-10年,每年的投资规模大约在25亿到30亿美元之间。一般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募集的新基金能够支持华平未来四五年的投资需求。这样的投资规模也可以使我们建立起一个较为多元化的投资组合。

《21世纪》:华平的投资周期相对较长,如何把握这期间的不确定性?又如何深挖行业,把握不同行业在不同阶段的投资机会?

纪杰:PE投资的优势就是我们只需要考虑投资成本和退出价格,而不需要考虑持有公司期间的市场起伏。我们可以专注于如何帮助公司创造价值,打造具有持续性的企业。通过我们和企业的长期合作,也会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最合适的退出机会。

中国机会:迎接“最有趣的时期”

在“2013 AVCJ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中国论坛”的主旨发言中,纪杰指出:“大家都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GDP上,而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中国如何能够走向更为健康的增长之路。”

纪杰认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尽管并非坦途,但依然有路可寻”。华平过去多年在中国的投资,都是基于一个大的主题,即中国消费增长的趋势。这个大的主题渗透到我们各个行业的投资。

“我们不会预先对某一个地域或行业实现设定投资规模。”纪杰表示。截止到目前,华平自1994年以来在中国地区共投资了80多家企业,投资额达 40多亿美元。占华平在全球投资的15%左右。

《21世纪》:在过去十年中,华平在华对行业和阶段的关注点的关注路径是怎样的?

纪杰:华平过去多年在中国的投资,都是基于一个大的主题,即中国消费增长的趋势。这个大的主题渗透到我们各个行业的投资。例如消费品和零售行业的投资,比如神州租车、银泰、砂之船等等;医疗行业的投资,例如乐普医疗(56.120,4.02,7.72%);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例如易商物流、红星美凯龙。高科技行业的投资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中国在国际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正在逐步增强,例如我们投资的瑞迪科公司。所以,不论是任何领域,都和消费增长的主题相关。

在中国我们正在逐步进入能源领域的投资。我们在全球能源投资经验非常丰富,中国也有能源投资的机会。煤层气开发公司亚美大陆就是我们在国内能源投资的一个例子。我们对中国能源投资很感兴趣。

《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华平在中国市场如何继续给LP创造丰厚的回报?您如何看待未来十年中国PE市场的投资机会?

纪杰:我认为外界过于关注GDP增长数据,而忽略了中国经济转型或结构性变革的真正意义。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处于从出口经济到内需拉动的转变时期。这个转型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一大工程。中共领导层近期完成了权力交接,所以,现在是中国一个最为有趣的时期。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问题不是中国GDP会是多少,而是中国如何能够走向更为健康的增长之路。如果中国可以成功转型,不仅有益于中国,而且是对全世界都有意义的。

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中国的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中国目前正在推进的各项金融服务领域改革中,对投资者来说,最希望看到的是更加成熟的股市,是以公司基本面主导的股价表现,而非现在的政策主导的股市。

《21世纪》:2012年的私有化风生水起,盛大、分众、思源、7天……您认为对于在华的PE机构而言,参与私有化的机会还有多少?私有化的投资热潮还能持续多久?

纪杰:华平确实也看过一些私有化机会,所以华平参与私有化也是很有可能的。私有化是个热门的话题,但同时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华平在国际各个市场都积累了许多私有化经历,但是我认为中国股票市场未来的发展非常值得大家关注,这对海外上市公司私有化项目非常重要。

从全球市场来看,投资者往往更喜欢投资于本国的股市,故中国股市发展值得关注。尤其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国内股市走向更加健康、机构化、更加稳定的发展很重要。

《21世纪》:在一些跨境并购案中,不乏PE的身影。华平如何看待中国企业赴海外并购活动中,PE机构的机会,又如何把握这个机会?

纪杰:我们确实也帮助旗下公司利用合适的机会进行国际业务扩张或并购,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是一个双向的跨境业务合作推动。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有我们的海外公司如何进入中国市场方面。例如,我们的美国和欧洲企业也有许多对中国很感兴趣,我们在中国本土团队就可以在这方面很好地帮助他们。

我们还有一个资本市场团队,从事融资、杠杆、上市等等各种资本市场工作,为各个行业团队服务,为我们的受资公司提供服务。这些服务都是我们为公司提供的增值服务的一部分,我们也不对这些业务收费。

《21世纪》:中国PE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相比1994年刚刚进入亚洲时,华平的策略有何变化?华平有何优势、有何劣势?

纪杰:整个世界各个方面的竞争都更加激烈了。我认为新的竞争对手是个好事,更多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说明了这个市场的吸引力。如果一个领域只有一家公司,那么这家公司生存也不会容易。如果市场参与者太少,那就不能称其为市场。

我们感到非常幸运,能够较早地进入中国市场,能够吸引到一批人才。他们不仅能够代表华平文化,而且已经成为华平文化的缔造者,能够继续加强我们的行业优势,坚持以投资为中心,结合全球优势和本土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 2024 版权所有 Warburg Pincus LLC。保留一切权利。 京ICP备1301923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167号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