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
![]() |
华平投资:继续加码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拟入股不同类型资管机构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四十余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居民的财富也随之不断累积,居民的理财和资产配置意识也不断增强。随着利率自由化进程的持续推进,2021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继续大发展,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已突破25万亿元。在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大潮下,中国资产管理大时代的序幕已经拉开。 作为在中国耕耘超过25年历史的华平投资,不仅在一级市场大手笔投入,并且在几年前就看到了中国资管行业的发展机会并提前布局,先后入股了华宝基金、中原消费金融等国内领先的牌照金融机构,且正积极申请参与发起成立华壹证券。 华平投资金融服务投资负责人周朗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华平投资长期关注并坚定看好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在中国资管行业的投资未来会翻番。与此同时,华平还将把投资的全球资源与经验更多带到中国、助力中国金融行业成长。 近年来,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成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落点。而注册制和科创板的推出、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落地、北交所的成立等,使得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迎来新一轮的机遇。 周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直接融资占比提升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十年预计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多重有利因素共同推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基于对中国社会财富多元化投融资需求增长的深刻洞察,周朗总结了如下的理由:
瑞士信贷数据显示,中国居民财富总额预计将从2010年的163万亿人民币上升至2024年的604万亿人民币。2019年,中国家庭财富中可投资金融资产占比只有约30%,可投资金融资产中非存款类金融资产占比也只有约30%,而美国的这两个比例分别为76%和86%。金融资产占比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未来,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居民家庭会把不断增长的财富更多配置到金融资产中。 持续投入、多元布局、全面支持、长期合作,与中国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共同成长是华平投资在中国金融服务领域的整体战略。谈及具体的投资策略,周朗表示,会侧重差异化、多元化、可持续,在中国相关监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布局多家业务特点突出、竞争优势差异互补的资产管理及服务机构,并通过全面支持和长期合作,帮助参股的资产管理及服务机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未来,华平将继续加大布局中国的资产管理领域。” 周朗说,“在未来几年中,我们计划将中国资产管理及证券市场相关领域的投资至少翻番。” 海通证券研究显示,中国居民总财富规模和人均财富在过去19年的年均增速远超各大区域板块增速,财富占比从2000年的3.2%上升至 2019 年的 19.5%,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聚集地,仅次于美国。中国高净值和超高净值人群数量不断攀升,已成为带动亚太乃至全球财富增长的有力引擎。 而中国居民家庭资产自改革开放开始逐步累积,随着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生命周期演进,配置主力从满足生存、生活基本需求起步,到提高生活水平(购买各类家庭耐用消费品),再到购买不动产、乘用车等“昂贵”的固定资产。待这些生活相关需求基本满足后,居民所得收入可能会开始相对较大比例地配置到金融类资产。 对于中国居民资产配置偏好的改变,周朗认为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2020年4月1日起,公募基金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正式取消、行业实现全面对外开放。新一批海外资管机构如贝莱德基金、富达基金、路博迈基金等陆续获批设立,外资机构凭借其在资金运营、产品创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优势,迅速布局国内市场。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17日,151家公募基金公司中,中外合资已达44家。 资料显示,2017年8月,华平投资和当时的华宝兴业基金宣布,前者将战略投资华宝兴业基金49%股权,华宝兴业基金同年更名为华宝基金。从近年发展来看,华平投资持股5年,华宝基金管理规模不断攀升,盈利能力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华宝基金的成功经验坚定了华平投资对中国资产管理行业领域持续深耕的信心,同时也丰富了华平深度参与公募基金管理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 周朗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我们也在积极筹备入股或者发起设立证券、公募基金及银行理财子等不同类型的资产管理及服务机构,并期待和华平的在华投资策略做更深层次联动。” 根据周朗介绍,华平未来将重点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进行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更有力度的战略布局,关注包括证券、公募基金管理和分销以及银行理财子公司等能满足社会财富多元化投融资需求的机构。 “华平长期坚定看好并支持中国金融行业及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监管对外资开放的态度和政策给我们巨大鼓舞。无论国内外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华平始终相信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不会变,始终相信中国金融行业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趋势不会变,始终相信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的环境不会变。” 周朗说。 具体到未来资管行业最看好的领域,周朗指出,包括与资本市场相关的金融服务领域、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领域、金融科技创新领域以及消费金融领域。这些领域的共性是有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亟待供给侧改革来培育有能力的专业机构来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产品,在这点上,具有全球视野、资源和经验的外资机构有重要的发挥空间。这些领域也正是当下中国监管机构及政策所鼓励的方向。
|